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成果简介:本成果由刘沛林教授牵头完成,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中急剧消亡的历史文化村镇景观风貌和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的问题。(1)在理论上有明显创新,不仅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理论,而且建立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地域性框架,还首次完成了“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2)在方法上有明显创新,提出了村镇空间的“胞—链—形”分析方法和保护性规划的“景观信息链”基因表达方法,解决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规划方法的瓶颈问题。(3)在技术上有效融合GISRSVRAR等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了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数据库建构、三维虚拟呈现、三维虚拟修复等多重功能。(4)理论、方法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先后在湖南、山西等地的 70多个历史文化村镇风貌保护和修复中得到推广应用。

市场预测: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强调保护传统村落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2022年)》强调要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2020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因此,开展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和修复研究,是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本土文化基因,建立中国文化自信和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本成果从挖掘传统村镇景观信息入手,通过寻找其地方文化基因、景观特征,复原其景观记忆,构建景观信息廊道,实现其科学保护和活化利用。本成果探索的传统村镇保护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对于当前的传统乡村保护和乡村振兴规划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投资效益分析:本成果先后应用于山西碛口古镇(2005)、西湾村(2006),湖南里耶古城(2006)、贺龙故居(2005)、曾国藩故居(2011)、中田古村(2012)、上甘棠村古建筑群(2013)、张谷英古建筑群(2013)、黔城古建筑群(2014)等 60 多处古村镇和古建筑群的保护性规划和修复修缮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成果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符合国家重大文化保护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的需要,落实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公益效益。


上一条: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

下一条: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