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新闻

【湖南日报】走产业化之路 激发非遗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4-12-13 作者: 杨飞 责任编辑:宣传部 浏览次数: 来源:融媒体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一些非遗项目面临保护不足、开发不当、技艺失传等严峻挑战,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焕发新生,走产业化之路是重要途径之一。

顶层设计是非遗产业化的引领和保障。非遗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协力做好长期规划,推进可持续发展。完善非遗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法律体系,明确非遗产权归属、传承方式、利用规则等,细化非遗保护具体措施,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保护非遗传承人合法权益,为非遗产业化提供坚实法律支撑;出台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的专项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降低非遗企业运营成本,帮助其提高市场竞争力。制定或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应摸清本地非遗家底,了解非遗种类、数量、分布、传承、生存环境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非遗产业化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促进非遗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非遗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设立非遗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非遗项目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产业集群。加强跨界协作,形成强大合力。非遗产业化涉及文化、旅游、经贸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之间紧密协作。建议政府建立非遗产业化发展协调机制,成立文化、旅游、经贸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非遗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负责非遗产业化规划制定、政策落实、项目推进等工作,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以现代技术赋能非遗传承与创新。以现代技术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可有效激发非遗创新创造活力。以数字化保护重现非遗文化魅力。通过数字化采集、存储、展示等方式,可实现对非遗资源的全面记录和永久保存。建立非遗数据库,收录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为非遗传承提供丰富素材;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打造非遗数字化展示平台,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以智能化生产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引入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技术,开发非遗产品的智能生产线,实现非遗产品的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为非遗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网络化营销拓宽非遗产品销售渠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非遗产品的线上销售和品牌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可建立非遗产品电商平台,将非遗产品推向全球市场;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非遗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提高非遗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非遗产品信息,提升营销成效。

建设推进非遗产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是非遗产业化的核心要素。拥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为非遗产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传承技艺精髓。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文化的活化石。应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传承人工作室、开展传承人培训等方式,提高传承人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建立健全传承人激励机制,对在非遗传承和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进和培养非遗产业人才,推动产业升级。非遗产业化需一支既懂非遗文化又懂市场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应加大对非遗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人才基金、开展人才培训等方式,吸引和留住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非遗产业人才;加强非遗产业人才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非遗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建立健全非遗产业人才评价体系,激励人才成长。应科学制定非遗产业人才评价标准,对非遗产业人才的技艺水平、创新能力、市场贡献等开展综合评价,激励非遗产业人才加强学习、不断进步,推动非遗产业人才队伍整体提升,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非遗产业人才选拔、任用和奖励的重要依据,为非遗产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 湖南日报 2024.12.13

链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4-12/13/content_1716286.htm?div=-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