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长大风采

郑采星:坚守一方天地,星光亮行路人

发布时间: 2019-04-26作者: 聂泽武 朱采微来源: 宣传部浏览次数:

   40年前,我校1978级校友郑采星和当时诸多追求知识与光明的青年一般,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考入了长沙大学,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求知之路。就此,他与长大的这一段故事一写便是几十年。求学、工作、读研、科研……他这一系列“人生大事”都与“长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既是一个“学向趣中得,萤窗万卷书”的1978级长大学子,又是湖南大学一位“学而不止步,躬身三尺台”的优秀教授,更是我校众多学子们“坚守一方天地,星光亮行路人”的师兄。在纷飞的岁月里,他坚守住了自己最初对知识的渴求,扎根在大学这片教育的天地,推动在线教育发展,成了一颗星,照亮众多行走于求知路的后来人。

学向趣中得,萤窗万卷书

   1978年,对于22岁的郑采星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那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高考热席卷着中国大部分追求知识与光明的青年,无数学子争相走进大学的知识殿堂。正值年少,意气风发的郑采星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考入了长沙大学,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求知之路。大学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阶段,那时的长沙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备,没有食堂,没有宿舍,条件十分艰苦,甚至少有完整的教材。“我们当时大学都是走读,学校里连宿舍都没有,但靠着自己当时对学习的一腔热情与兴趣,我很早就自主学习,兴趣是我的一位引路老师。”郑采星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求学岁月,不由得唏嘘起来。

   在当时的大学中,重新恢复高考使大学的知识分子年龄阶段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跨度,年龄小至17岁,大至30岁。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你追我赶,这也使得刚上大学的郑采星更加努力。而在当时,知识层面出现了一个断层,高等课程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阻碍,因为基础差,许多课程都需要后来补习,在这样的情况下,郑采星更加不敢怠慢学习。郑采星在采访中回忆到:“现在的条件比那时候好了很多,那时高考的录取率极低,所有上大学的人都是真正的热爱读书,在大学的每一天都是靠我们的兴趣爱好支撑着走下去的。态度决定一切啊!”因为常沉迷书本中忘记了时间,他有时竟错过饭点,去吃饭时,食堂早已是空空如也。但这并未影响他对学习的热情。勤勉好学的郑采星在大学不仅在专业学习的课程中紧跟老师的节奏。“学高等数学的时候,老师讲到第二章,我就做完了第六章的作业。始终在老师讲课前就将后面的习题做完,有时还觉得老师讲得慢了些。”他如此介绍自己的学习状态。

   在平常的业余活动中,他担任了校团委文体委员,在学习之余,为学校的活动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充实的大学生活使郑采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是对于物理的研究。这份热情驱动着他不断前行。虽然在他跨物理专业考教育学研究生,又从教育学考取材料学博士学位时,因跨度过大,学习存在不少困难,但在长大养成的这份对学习的热情却给予了他悄然前行的动力。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郑采星将兴趣和努力贯彻始终。而这一切在郑采星看来都是“态度决定一切!”

学而不止步,躬身三尺台

   毕业后,郑采星选择留校任教。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他来说,摒弃浮躁的心和功利的观念才能够沉下心来做出自己的成绩。工作之后的郑采星却并未停止自己学习的步伐。在任职期间,他考取了湖南大学的“教育学”研究生,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这既是他自己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其想法与追求的使然。作为一个对知识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的老师,郑采星对此如此谈到:“人与人都是不同的,因而追求也不相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学术追求也有其他的追求,这都是在于个人的想法。我自己想好好地去学些知识,充实自己。”在郑采星看来,得到更深入的学习,进行更高层面的学术研究是对于个人知识与精神的充实。

   在读完研究生后,他学习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在湖大完成了教育学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郑采星进而进行了“材料学”博士学位的进修。毕业后,他选择在湖南大学继续自己的“教育梦”。

   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郑采星从理科转向文科最后跨入工科,这其中遇到的困难不言而喻,但他一个个的克服,慢慢去接近更高一层的学术层面。“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专业发展的高度。而知识结构最基础的就是数理基础。数理基础好的人转行并不难!我学物理而且我的高数代表长大参加省大学生高数竞赛(专科学校)曾经第一名,所以我数理基础较好。而转文科专业,我的弱点是专业基础差,特别是许多专业词汇都需要查书。但优点是有大部分文科生不具备的数学建模能力,所以我的研究重点是教育学大数据统计分析。最后转工科,我的弱点是工程专业的实训课程没法系统补全,实验方法与技能有差距。但也有优点,即理科生的思辩能力强。所以我转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研究为基于实验与模拟数据分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工程材料设计与改性提供了依据。”郑采星在采访中对他的跨专业转行如此总结道。

   工科与文科的双修给他后期的科研与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结合自己多年的求学与教学经验,郑采星发现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相同的,而课堂教学是一种直线,程序性的教学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细细思考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智能体系分子教学”这套国际上先进的理论闯进了他的视野。想毕他便开始从基础做了起来,埋头研究,花了两年时间对大量学生在网上的学习行为做了一个统计,并根据统计学分析设计了一个数学模型。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统计模型被列为2010年湖南省重点项目,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三维统计分析图。在此基础上,他从学生实际的需求出发,研发出了智能导学分子系统,并贴心地开发了智能答疑系统,满足同学们课后的学习需要,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在湖南大学课程中心,我的课程在全校点击率是排名第一,拥有140万的点击率”郑采星像介绍自己孩子一样,有些自豪地介绍自己的“成果”。

   辛勤耕耘的他自然也收获了大家的肯定。他获得了2012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奉献奖,并曾担任湖南大学现代教育科技学院的负责人。对于郑采星来说,科研一直在路上,热情从未减少,学习也从不会止步于自己的想法。

攻研要静心,天道终酬勤

   郑采星是曾是一名“长大”学子,是一名教师,如今更是众多“长大学子”的“师兄”。面对采访,他细细地劝导母校教师与学子要静心。

   郑采星作为一名科研教师,对于科研方面更是精益求精。“许多老师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从事科研一是需要兴趣爱好的培养,二是需要“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多请优秀教师进行经验分享。”在他看来,科研研究需要团队、氛围和精神,缺一不可。“做科研的人只有去除功利与浮躁,才会静下心来。”他在采访中这样说到。他认为,如今很多老师在学校任职做科研都是带有一种无奈应付的情绪,并不是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科研工作,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功利化的时代,潜心搞科研的人也开始变得浮躁。他建议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偏重教学,身体力行。

   作为一名毕业多年的校友,郑采星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他勉励我校学子要珍惜现在学校的优越环境,务实去学好每一门课程。对我校众多考研学子,他如此鼓励:“我们长沙学院的学生考研考博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就包括我们湖南大学许多老师都是长沙学院考进去的,就是说这条路并不是不可能,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静下心来。努力就能够成功。”

此外,曾经作为研究生面试官的郑采星在面试中发现了一些同学面试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认为:“有些优秀的学生在考研的笔试中发挥得很好,但是到了面试就暴露出了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他劝诫我校学子专业基础需要加深打牢,同时也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保持着对科研的兴趣,保持着对工作的严谨,是这一步一个脚印成就了如今的郑采星。不管是作为一名学生,一名教师,亦或是一名科研人物,他坚信“天道酬勤,你今天的付出,明日必有回报。”

 

编辑:肖燕芳

审核:谷建春

上一篇: 教师节特辑 | 苏钢:走进学生心里的“ 宝藏老师” 下一篇: 赵婷:十年基层路 不坠壮志初
Baidu
map